【欧洲时报】中国官方10月14日隆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,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“窗口”和“试验田”,深圳等经济特区开风气之先,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典型缩影,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、内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变革之际,中国此举具有标志性意义。
近年来,中国调整了发展战略,从过去更强调发展速度转向更注重发展质量,并一直在探索实现路径。一路走来,内外部因素都在对转型构成影响,比如国内原有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,再比如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“强刺激”压力,以及美国贸易战略调整带来的不确定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等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中国如何在构建并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及时应对内外部变化,避免顾此失彼或不断反复,考验决策者们的决心及智慧。
先行先试、由点及面是中共执政以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常用方法。40年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即是如此,如今为深圳再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同样如此。在完成阶段使命之后,这些经济特区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升级换代,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更需要有新的实践。
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高规格庆祝之后,中共将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,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审议关于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,攸关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确定。在此之前,于改革开放符号鲜明的深圳,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宣示,无疑更具观察意义。仅就中共十八大后接棒的习近平而言,这也是他第三次南下深圳。之前两次,一次是2012年12月,他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,一次是6年后的2018年10月,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。这本身就极具指标意义——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之际,回应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乃至经济社会何去何从的重大关切。
当下的世界格局,概括而言,逆全球化浪潮叠加世界经济衰退,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调整,中国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。于此关口,官方提出“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释放出“要在更高水平开放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,增强自身竞争力”的强烈信号。作为敢闯敢试的经济特区,肩负使命再出发,也是一种必然。
回到深圳样本,高层从6个方面对深圳续写发展故事进行了部署,其中既有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,也有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扩大开放的施策,还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安排,聚焦社会民生的目标,都切中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,尤其大城市、较发达地区发展需要深刻变革的地方,也回应了“中国是否寻求与世界脱钩”的关切。
除此之外,因应深圳独特的区位特点,官方明确提出深圳要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,这既有丰富“一国两制”实践的考虑,也有助于破解当前香港泛政治化、泛意识形态化的困局。深圳过去的发展与毗邻香港有着莫大关系,如今要在区域经济和发展中扮演引领作用,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,以及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。
深圳等经济特区再出发的背后,还是多年来中国围绕新发展做出的诸多探索。从雄安新区到多个自贸区试点,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,从长三角一体化到长江经济带,中国区域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进化完善,逐渐显露出未来经济增长主战场的特质。
我们也注意到,无论是在汕头经济特区考察期间,还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庆祝大会的讲话中,习近平都肯定了海外侨胞对经济特区建设、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,并强调继续调动和发挥海外侨胞的重要作用。对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而言,在时代变革中与祖(籍)国同频共振,既是一种文化情怀,也是彰显自身价值,并攸关自身利益。这一点,于过去中国发展中如是,于未来中国发展中亦如此。
这便是深圳再出发于国内、国际、海外华侨华人的标本意义。
(编辑:白劼)